欢迎来到信和科技! 服务热线:(86)579 82273918 82275158 简体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新闻 > “信和”:专业专注成就国内行业领跑者

“信和”:专业专注成就国内行业领跑者

  在市区宾虹西路上,浙江信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子刚刚换上,其前身为浙江信和焊材制造有限公司。企业厂区不大,占地仅21亩。但这家看似普通的企业,却早已成为国内钎料制造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亩产出及税收贡献率最大的企业之一。
  董事长张理成说,此次更名意味着企业创办13年来进入三次创业阶段,科技、市场两轮驱动的成功经验不会放弃。而在有关专家看来,“信和”的发展印证了愈挫愈勇、专心致志的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前中小企业遭遇诸多困难、制造业“空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家的坚忍、对实业的坚守,尤为可贵。
自主创新
  毕业于哈工大材料专业的博士刘玉章是“信和”研发中心领头人之一。他和董显等一批博士、硕士加盟“信和”以来,带领60余位技术与研发人员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信和”前身金安金属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成立时,仅有注册资本100万元、职工8人,到2010年,年生产各类钎焊材料近4000吨,实现年销售额逾3亿元,“信和”紧紧抓住了自主创新这一牛鼻子。
  早在2003年、2005年,“信和”就分别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高校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大力开展自主创新,成为全国钎料制造行业最先组建研发中心的企业,在钎料产品及技术开发领域拥有实力雄厚的科研技术力量。
  近年来,已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信和”,承担了国家、省(部)、市各级多项科研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其中包括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分课题项目、国家财政部产业成果转化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等。如今,“信和”已成为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成为《银钎料》、《铜基钎料》、《铝基钎料》等钎料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省、市级科技奖项。
  以“信和”自主研发的赤磷直接添加法为例,仅此一项工艺创新,每吨材料产品直接生产成本降低1500元,超过国外同行业的水平。
  “盾安”是国内著名的中央空调、阀门生产企业,现在不仅是“信和”的客户,更是其战略合作伙伴。据介绍,“盾安”相中“信和”的主要原因便是其雄厚的科技实力。2003年初步合作时,“盾安”每月要使用5吨45%Ag的高银焊料,每吨材料价格150万元。经过“信和”的技术攻关,用每吨9万元的新材料替代了原先昂贵的焊料,仅此一项为“盾安”每年降低生产成本4000万元。从此,“盾安”每年都会提出一些新产品研发课题,交给“信和”进行技术攻关。
市场转型
  2001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金华市信和焊材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并在市工业园区购地21亩,开始“二次创业”。 2004年,“信和”的出口量已居全国同行首位,年出口额达1050万美元,年产量达1000吨。
  但危机马上来到。2006年,在“信和”的市场格局中,外销占80%。当年我国出台政策限制资源类产品出口,“信和”产品出口不仅降低了出口退税率,而且要征收资源税。“信和”一方面采取加工贸易方式,另一方面将拓展重点从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
  由国外市场转型国内市场,不仅没有渠道,更不清楚市场状况。“信和”分管副总经理贾万壁带领销售人员在广东等地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市场调研,带回来一条重要信息:格力空调一年的钎料焊材需求量达1200吨,是“信和”当年产量的一半。原来国内市场这么大!
  与“格力”接触,对方派人过来考察后同样感到意外:国内居然有如此大规模、如此高品质的钎料生产企业!
  双方相见恨晚,2006年底“信和”产品就顺利进入格力电器,2007年成为其第一供应商。不久后,“信和”又成为美的电器的主要供应商。
  如今,“信和”的内销比重占80%,销量比2006年增加了4倍。这一成功转型帮助企业安然摆脱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仍然保持15%的增长率,2010年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年增长逾60%。
坚守实业
  董事长张理成说,13年里,“信和”碰到过许多困难,也经历过许多诱惑。张理成当过7年教师,当过8年外贸公司经理,但他最终选择投身实业。“做外贸当然也能赚钱,但只有制造业,才是真正的根基。”
  有一次,张理成看中一套房子,价格不到30万元。妻子劝他,还是把钱先投到企业里去吧。张理成依了妻子。3个月后,这套房子涨到60万元。有朋友给他算了一笔账:“3个月就能赚30万元;你办企业哪有这么快速而丰厚的利润回报?”
  张理成粗粗一算,的确如此。但细细一想,他回答:“价值不一样,意义不一样;比起房地产,办实业更能体现社会价值。”后来,许多朋友让他介入房地产,他从来没有动过心。“人需要有点精神。”他说,办企业的更要有点民族精神。
  2005年,“信和”的规模已坐上国内细分市场的头把交椅。德国一家著名企业找上门来,想收购“信和”。张理成拒绝了。此后,这家德国企业跑了国内四五家企业,最终收购了一家国内最早做焊接材料的江苏企业,收购价约500万美元。张理成感叹:国际巨头的最终目的是控制中国市场;我断言,不出3年,这家企业必定消失。果不其然!
  2006年,美国一家企业找上门来。张理成客套了一句:“我们还不够大,等我们做大了再考虑。”两年后,这家企业又来了:“现在你们已经够大了……”张理成仍不理会。“如果我们出的价格出乎你的意料呢?”“我不缺钱。把企业卖给你,那我做什么?”“打高尔夫球啊。”对话到这份上,张理成认真起来:“企业不是我个人的,是所有员工的,是属于社会的。”那时,“信和”的产量已逾2000吨,对方愿意出价1亿美元。
  如今,站在三次创业的新起点上,“信和”将人才培养摆在了更高位置。1名博士后、3名硕士,是“信和”最近人才引进的成果。同时,“信和”更注重人才培养,计划用8年时间,在技术、销售、管理等环节打造一支既有领军者又有储备库的人才梯队,最终为公司培养接班人。
  “我希望跟我的团队共同创造财富,共同分担责任。”张理成说,企业接班人并不一定是家里人。他要把企业打造成一家公众公司,为企业成就百年基业夯实基础。他所说的百年基业,就是成为国内最大的有色金属焊接材料研发制造供应商,成为在全球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公司。
上一个:信和科技荣获多项2011年开发区和全市工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